吃粽子、插艾草、佩香囊、賽龍舟、戴五色線、喝雄黃酒……每逢農曆五月五日,形式多樣的端午節俗在全國各地上演。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縮影,端午節俗在新時代豐富多彩又不失神韻地演繹,傳承與彰顯著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。
家國情懷
屈原投江殉國,九死不悔;伍子胥伸張正義,剛烈不屈;勾踐臥薪嘗膽,務致國強;曹娥投水救父,剛毅壯烈……端午節起源與幾位曆史人物有密切關系,這些人物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關懷和人倫情感。
而今,端午節更多地被說成“起源”于營救和紀念屈原。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說:“將端午節與屈原連接起來,意在表達對于祖國的忠誠,體現了民衆對于屈原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的認同。”
不少专家学者建议,当前有必要不断挖掘端午节文化内涵,将端午节民俗活动与中国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。传统文化学者李汉秋说,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,弘扬屈原的人格节操和家國情懷,举办各种层次、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、端午诗歌大赛,既合传统又合时宜。
天人和諧
驅邪避毒是端午文化內核的另一個重要取向。
《禮記·月令》說,仲夏,陰陽爭,死生分,君子齋戒。端午節,仲夏時的這個節日,正當“五毒醒不安甯”。智慧的先人們選定了一些相應的活動來面對、契合這個重要關口:端午節時,人們要戴五彩線、挂艾蒿、喝雄黃酒、制五毒符、吃五毒菜等等,以期留住和發揚一切祥瑞,避免一切不好的事物發生。
端午節是中國人對于自然時間認識的智慧體現。民俗專家劉魁立說,在中國的時間文化體系中,形成了一月一、三月三、五月五、七月七、九月九等奇數節日構成的節日序列。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,端午節已經成爲中國人一年時間生活中地位最重要、節俗內容最豐富的幾個節日之一。此後千百年,端午節作爲中國古代時間文化的一部分,不斷傳承發展,節俗內容越來越豐富,影響遠播于日本、朝鮮、越南等地。
“端午節將自然中的陰陽與身體、生命觀念有機結合,由此生成的文化走向人和自然和諧共生。”林繼富說。
文化自信
有統計顯示,在中國56個民族中,半數左右擁有屬于自己的端午節。比如彜族都陽節,在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雷波縣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。在節日這一天,每家挂上菖蒲和艾葉,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,青年男女包好粽子,在山間草坪唱歌跳舞盡情娛樂。
由是觀之,端午節習俗傳承是古老和現代的統一,時代與地域的交融。
“民族間的文化交流、生活往來,爲端午節本源性傳統帶來多樣性的包容、發展。”林繼富說,端午節習俗傳承過程中現代性和傳統性兼具,包含中國人對文化的選擇、對生活的選擇,包含了中國人的文化創造力、文化自信力。
在信息化時代如何持續傳承和振興端午文化?民俗專家沈建東建議,將端午節文化修養作爲國民教育的基礎和必修課,同時運用新的呈現方式讓人們了解體驗,讓端午節成爲“記得住的鄉愁”。
林繼富說,在全球化時代弘揚端午文化,要在繼承端午節傳統的基礎上,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,挖掘、彰顯端午節所蘊含的中華文化自信力。
新華社記者周玮、王自宸